您当前所在位置: 其他 > 文史天地

不朽的碧玉簪 无用的王官桥

来源:区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3日   浏览次数:

不 朽 的 碧玉簪  无用的王官

    天府之国是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宝地。而成都平原坐享都江堰之水,泽润千年。在都江堰下游,毗河流经的青白江城厢镇西南二公里处的城厢火车站附近,就流传着碧玉簪和王官桥的传说故事。

相传明朝中叶,毗河河水汤汤,波光粼粼,一路流淌,一路欢歌,顺着现在成达铁路线城厢火车站南侧一路奔涌而去。这里,在毗河南岸,居住着告老还乡,富甲一方的吏部尚书李廷甫,而在毗河北岸,居住着李尚书的好朋友翰林学士王裕。王李二家平时礼尚往来,交情甚好。李尚书膝下有一个千金小姐名叫秀英,长得花容月貌,亭亭玉立,贤淑端庄,十里八乡的大户公子都请来媒婆求亲,都因秀英年幼均被李尚书婉言谢绝。王翰林家里也有一个比秀英大二岁的儿子名叫玉林,英俊大方,勤学苦读,才貌双全。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几年过去,王玉林和李秀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王翰林为儿子看中的是李尚书的千金小姐李秀英,李尚书为女儿选中的是王翰林的公子王玉林,两家人是门当户对,一对年轻人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王翰林和李尚书交往中,郑重地向李尚书谈起这事时,李尚书一拍即合,当即欣然赞同,让王家按规矩请媒婆上李家提亲去。王李两家很快选定了良辰吉日,为王玉林和李秀英举办婚事,大宴嘉宾。殊不知,李秀英的表兄顾文友曾多次向表妹求婚被拒绝,就在王家为儿子王玉林和李秀英大办婚事的当天,顾文友便买通了媒婆,在秀英出嫁之日,媒婆暗中偷走了秀英的碧玉簪,连同顾文友伪造的秀英写给顾文友的情书一并放入洞房。王玉林晚上在关房门的时候,偶然间拾得了顾文友伪造的情书和碧玉簪,怒不可遏,他欲与之评理,唯恐累及爹娘,又怕丑事传扬,有辱门庭,于是强自克制,撇下新房中的新娘秀英,独自搬下楼去青灯伴读,并发誓从今而后不论夫妻之情。对秀英一片忠心热情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每日横眉冷对,只想找个机会休了她。

可怜贤淑端庄的新娘秀英却被蒙在鼓里,始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竟无辜受此精神折磨,又不能对父母倾诉,万般委屈只能自己独自承受,渐渐地染上了重病。后来秀英父母看到女儿秀英一天不如一天,到王家问罪,结果查出事情的原委。原来是表兄顾文友单相思秀英,因自己得不到秀英,于是串通媒婆偷了秀英的碧玉簪,并伪造了情书,然后故意丢在新房门边让王玉林发现,企图破坏这桩婚姻。事实上顾文友的阴谋差一点就得逞了。真相大白之时,也是受尽委屈的妻子秀英离家之日。后来王玉林寒窗苦读,发奋勤学,参加科举考试,一举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手捧凤冠,到李尚书家“负荆请罪”。因秀英心灵受到很大伤害,一时难以原谅莽撞的王玉林,借故毗河阻隔,绕道艰难,河水汹涌,舟船颠簸,难以涉水过河。高中状元的王玉林在四位长辈的建议下,发誓修一座石桥横跨毗河,以示自己的真心,接回妻子,也造福两岸百姓。

王家人千方百计筹借资财,兴师动众,大兴土木,准备在王李两家来往的毗河上架设一座十八洞的连拱石桥,这就是人们后来给他取名的“王官桥”。这座桥修建在现在的城厢火车站东一里左右的现在金河村四五组之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听说王玉林为表歉意,要在毗河上修建一座十八洞的连拱石桥来迎娶李秀英,李尚书也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助阵,众人拾柴火焰高,秋冬时节河水枯萎时动工,来年春夏之交便完工。王官桥十八洞,洞洞相连,长桥卧波,横跨毗河两岸。桥石均采自云顶山的大青石。劳动人民在将石头从路边运到河边修建工地时,还创造性地在地上泼上水,然后在地上放上直圆的滚木再在圆木上放上石头,人们前拖后推,才将石料运到建筑工地。桥长约一百五十米,桥宽约三米左右,石桥中间高,向两边走略低,从两岸向桥中间走,略呈十五度角。王官桥桥墩也是这样,中间两孔最宽,桥墩和桥墩间距约二米六左右,从中间向两岸走向的桥墩和桥墩间距依次变窄,到接两岸边的桥墩和堤岸间距仅仅一米左右。这样大小石头都能用。桥墩全是修建在毗河中,顺水呈纺锤形用条石修砌而成,石头间用石灰和糯米配制的粘合剂粘连成一个整体,桥面由两个长三米、宽一米五、厚约零点六米的青石并列平铺而成。桥面和桥墩之间如有缝隙,工匠便用小铜钱来垫平。桥两边的护栏是用半尺见方的石柱和二尺宽、三尺长、二寸厚的雕花石板拼接而成。王官桥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既让河水流淌自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桥身安全,又利于河中过往船只来去自如,也大大地节省了石料,更缩短了工期,大大便利了两岸老百姓的来去。

按当时的规矩,王官桥修建竣工之日,要举行竣工庆典的踩桥通行仪式。竣工庆典那天,阳光灿烂,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状元郎王玉林请来了自己的岳父大人李廷甫,还有各级官员、乡绅等嘉宾剪彩。官府的衙役们也忙碌着维持秩序。殊不知,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破烂衣衫的老道士不紧不慢地走出人群,穿过仪仗队伍,走上了桥头,一个人边走边念念有词地唱道:“王官桥,十八洞,修起都没用;王官桥,十八洞,修起都没用……”这还了得,现场官员慌忙地叫衙役们去追赶,想把这个疯癫的老道士追回来。可是你走他也走,你快他也快,无论如何,衙役们总是撵不上这个老道士。衙役们在官员的督促下,快要追上这个老道士时,突然,天色灰暗,尘土飞扬。衙役们被吹得睁眼困难,不辨天日,东倒西歪,跌跌撞撞。老百姓看到乌云滚滚,昏天黑地,以为大雨将要来临,四散奔跑,桥上桥头到处是人,维持秩序的衙役们也无可奈何,王官桥的竣工庆典的踩桥仪式便这样草草收场。

后来人们说起这个旁若无人,大摇大摆走过桥头,第一个踩桥的老道士还津津乐道。有人说这个老道士是龙王现世,前些天还看见他头戴一顶破草帽,手里提着一个竹篼到店子里买盐吃。别人看到他抓起盐来就吃很是纳闷,问他咸不咸,他却说:“官贪民懒,来年有干旱;盐咸盐淡,人都要死一半”。

说来也怪,王官桥修建完工桥通了,状元郎王玉林迎娶李秀英后,就在这年夏天涨水,毗河水也突然暴涨,河水汹涌,水流湍急,加之大雨如注,河水漫过堤岸,冲毁了王官桥边的堤岸,王官桥便被孤立在河道中间,往年清流不断的河水次年却断流了,连夏季都只能见到水落石出,在河中心只有一条小溪似的水流缓缓流过,只有王官桥还孤零零地矗立在河道中间,显示着往年河水的汹涌澎湃。这年四川大旱不止,许多人家是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有的穷人家便寄居在王官桥下的桥洞里生活。有民谣为证:“王官桥,十八洞,洞洞十八家,家家生八子,个个背娃娃。”可见当年旱灾的惨烈。后来,河道改了走向,毗河在康家渡东改道向南流,途经姚渡而转东流去,在金堂韩滩古渡口与中河、白河三江汇合成沱江一路东去,汇入了长江。

王官桥,除了在灾荒年供逃荒落难之人暂时栖身外,已无多大的用处。从民国时期开始,当地政府官员便就地取材,将王官桥的石头拆运到城厢火车站上游修建了粉子堰和桂花水电站,王官桥附近的老百姓变废为宝,也搬了一些残存的石头去修桥铺路,造福乡里。王官桥的遗址已很难寻觅,幸运的话还能在金河村三、四、五组的民居村落竹林里依稀见到当年修桥的碑记和石刻的龙头。如今,碧玉簪的故事已被改编成越剧、京剧、黄梅戏等搬上荧屏而广为流传,老道士踩桥和王官桥的传说在城厢一带老百姓中还广为流传。(蒋家友、徐明惠)

关闭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